愿我一时寒 换得千家暖-世界观速讯

中国石油报   2023-01-12 09:23:24

“护好每一口井,产好每一方气,这是我们石油人的责任。海拔高,追求更高;寒风大,责任更大!”

海拔2500米,冬季积雪覆盖,气温零下十几摄氏度。在我国最晚迎来日出、最后送走日落的塔里木油田阿克莫木气田,采气工李珏莹奔走在新年伊始巡检保供的路上。

“阿克1井采气树油压波动,加热炉各仪表异常报警,需要立即到现场检查。”


【资料图】

“收到,收到。”

1月6日,塔里木油田阿克采气作业区采气班班长吴远疆接到任务,带上新分来的女大学生李珏莹,背上巡检包,拿上巡检仪、检测仪等工具一同前往井场。此时已是20时许,他俩踏着高原上最后一丝晚霞,在崎岖的山路上前行。

已生产了18年的阿克1井是阿克莫木气田投产的第一口井,不仅“年长”,也是祖国边陲最西边的一口井,已累计生产天然气超过5亿立方米。它是吴远疆呵护的“心肝宝贝”,不容有一点闪失。

经过一路坐过山车般的颠簸后,皮卡车驶入阿克1井场。刚一下车,一股寒风直面扑来,李珏莹不自觉地紧了紧棉工服,即使如此,她依旧被冻得瑟瑟发抖。而此时的吴远疆疾步直奔采气树,借助电筒的微光,双膝下蹲,目光直视油压表,右手随即点开数据采集仪核对参数值,随后又摘下手套,用手背触摸电伴热,他轻轻拍打了一下表盘,仔细查看压力指针是否异常……

阿克莫木气田地处昆仑山与西天山交会处,位于帕米尔高原的崇山峻岭中,冬季长且暴雪多发。正值深冬,高原异常寒冷,滴水成冰。吴远疆顾不得寒冷,打开加热炉控制屏,反复调节控制加热炉真空压力。20多分钟的忙碌后,油压、加热炉仪表各项参数恢复正常。此刻虽然手脚早已冻麻木了,哈气在帽檐、眉毛、头发上结成了霜,但他的心里又温暖又踏实。

看着眼前的一切,李珏莹深深被感染,似乎不再感到寒冷。在静谧的群山间,管道里奔流的天然气声息,令她守好气井的信心倍增,又将她带回第一次巡检的记忆中……

那是一个雪天的午后,阳光洒在帕米尔高原,空气清新却寒风刺骨。第一次参加单井巡检的李珏莹,站在巡检车前,紧握拳头,用力深吸一口气,像是在给自己打气一般。

23岁的李珏莹是“油三代”,对于帕米尔高原的艰苦条件早已熟知。在阿克采气作业区实习的6个月里,环境的艰苦使她发怵,高原反应令她痛苦不堪。

李珏莹参加巡检的第一口单井是阿克1-H4井,位于山峰顶端。坐在巡检车中,原本有些高原反应的李珏莹更是觉得呼吸困难、胸闷难受。当时她并不理解吴远疆在这里的17年坚守。

巡检中,李珏莹缩着脖子抱着手站在师傅身旁,只见师傅调整燃料气调压阀,不放过0.001兆帕。她不解地问:“0.001,还需要调吗?应该差不多了吧!”话音未落,只见平时和颜悦色的师傅眉头一皱脸一沉,敲着她的安全帽严肃地说:“天越冷,越需勤到现场勤巡检。不要小看这0.001,你堂堂大学生,不会不理解‘失之毫厘、谬以千里’的道理吧?”李珏莹只觉得冻得通红的脸上,瞬间热了起来。

“护好每一口井,产好每一方气,这是我们石油人的责任。海拔高,追求更高;寒风大,责任更大!”正是师傅的这句话,让李珏莹明白了石油人的责任。

正是有一批批像吴远疆一样的石油人,扎根祖国西部边陲,寻油找气,餐沙饮雪,攻坚啃硬,才有了阿克莫木气田累计产气量突破40亿立方米,才有了南疆利民管网的平稳供气,才有了千家万户的滚滚热源。站在祖国最西部的气田巡检现场,李珏莹一改初入井场时的稚嫩与浮躁,搓一搓冻得通红的脸颊说:“忍受一时的冷,能换来千家万户温暖过冬,值!”

那时,十几公里外的乌恰县即将迎来新的一天,李珏莹把保供责任扛在肩上、挂在心上,奔走在寒风呼啸的黑夜里……(记者 苏华 通讯员 吴小凤 陈松)

推荐